来源:AICG工具箱 责编:网络 时间:2025-07-17 09:08:01
在科技快速迭代的当下,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从智能手机让信息触手可及,到人工智能重塑工作与生活,每一次科技突破都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机器人作为融合多种前沿科技的结晶,正从由科幻作品的想象中走出,逐渐融入现实世界。它不仅是科技进步的象征,更预示着未来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近日,机器人概念股好消息不断。先是地平线机器人获纳入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调整将于2025年3月10日起生效,股价连涨四天,涨幅达34.57%。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优必选则获花旗上调目标价超100%至142港元,并被认为是“下一个特斯拉”,近一周累计上涨24.51%。此前,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宇树科技,其凭借春晚亮相的Unitree H1机器人引爆市场关注。
或许,2025年的人形机器人行业即将迎来分野时刻。
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显然已经是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的集大成者,其核心能力体现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与智能决策三大领域。
以优必选主要投资的“天工机器人”为例,其户外134级台阶攀爬能力及12公里/小时的最高时速已经刷新行业标杆,进一步验证了双足运动技术的突破。
而且,其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计划于2025年二季度量产,预计将在关节寿命、场景适应性等核心指标上实现突破,有效巩固了优必选在工业场景的落地能力。
再来看备受瞩目的宇树科技,其于2024年12月发布的B2-W四足机器人,从后空翻到载物行走,以及”0帧起手转手绢”,展示了其在复杂地形中的卓越性能。
图源来自宇树科技官方
可见,技术上的突破性进步,以及商业化落地的向前一步,使得人形机器人行业步入新的时间节点。此外,政策与市场需求也是行业爆发背后的催化剂。
政策层面,2024年,国内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以来,上海、深圳、广东等经济强省市相继出台人形机器人产业扶持政策。其中,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规模达100亿元,首程控股等企业通过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独角兽深度布局产业链。
市场需求方面,老龄化加剧与劳动力成本上升催生替代需求。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1.58亿元,到2030年达到近3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中国人形机器人年销量将从0.4万台左右增长至27.12万台。
与此同时,优必选获得花旗翻倍的目标定价,再对比全球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Figure AI 395亿美元的估值,成长溢价空间显著。
而且,短短几个月时间,宇树科技实现了估值从80亿到100亿的跨越。资本的热捧反映出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由“0到1”阶段的认可。
无论是优必选还是宇树科技,他们在追求技术的颠覆性突破的同时,无一不在找寻技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点,紧抓技术的落地与应用场景的开发,这种务实的态度也逐渐使其迎来行业契机。
随着特斯拉FSD正式进入国内市场,以及特斯拉Optimus计划于2025年实现量产,这一系列动作背后,看似在倒逼国内加速高阶智驾普及,实则打通了人形机器人与汽车产业直接关联的通道。
人形机器人如同汽车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结晶,二者在软硬件系统方面存在大量共通之处。
回顾自动驾驶的发展轨迹,人形机器人在实现量产后,同样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数据采集与数据训练工作。并且,它会沿着从专用到通用、从有限场景拓展至通用场景的路径持续发展,进而推动人形机器人使用功能的不断完善,加快其商业化落地的进程。
因此,汽车工厂无疑是人形机器人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而优必选也已同东风柳汽、吉利汽车、奥迪一汽、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多家车企达成合作,是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图源来自优必选科技官方
截至目前,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收到车厂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正处于产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多家汽车厂商正以自研、合作或投资的方式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
2024年6月,小米开始推进旗下人形机器CyberOne“铁大”在自家制造产线上的分阶段落地,也预示着小米人形机器人CyberOne“铁大”正式转向特斯拉机器人“Optimus”的工业制造路线。
2024年11月,小鹏汽车推出了自主研发的AI机器人Iron。小鹏汽车表示,Iron机器人未来将主要应用于工厂自动化、门店服务等领域。通过智能化技术,Iron将助力提升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而车企龙头比亚迪也在发布招募智能研究团队人才,扩建工艺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类人形机器人等产品团队。
再加上人形机器人原本在软硬件系统上就借鉴了汽车的设计与制造,汽车厂商完全可以凭借精密制造经验,快速复制到机器人关节、传感器等部件生产,实现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高度协同,并推动汽车产业链向机器人产业延伸,打开成长新空间。
在这个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2025年里,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Walker S2、宇树科技G1等产品均进入规模化交付阶段。
这一阶段的核心逻辑是,技术成熟度、产业链协同能力与市场需求爆发形成共振,推动行业从实验室的“盆景式创新”转向工业场景的“森林式扩张”。这一跨越不仅需要突破技术与成本瓶颈,更需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成本控制层面,马斯克曾给出指引,人形机器人在达到100万台大规模量产后,售价可降至2-2.5万美元,成本将下降到2万美元以内。
对国内企业来说,国产替代则是进一步拉低成本的必行之路。而技术复用是汽车厂商关键的突破方向。据悉,特斯拉若将汽车产线的柔性制造技术迁移至Optimus的生产中,其生产制造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此外,政策红利释放、资本加速产业洗牌也带来双重利好。据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140万台,市场规模将从60亿美元增至380亿美元。
2024年全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了56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50亿元。例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车企与电池巨头通过产投基金布局机器人赛道,强化产业链协同。
政策方面,国内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突破“大脑、小脑、肢体”关键技术,培育2-3家全球头部企业。与此同时,欧盟通过《人工智能法案》,设立人形机器人安全标准,强制要求通过“道德风险评估”。
综合来看,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临界点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产业链、政策与社会的系统性工程。2025年,随着量产落地与成本下降,行业将进入“1到N”的爆发期,但技术长尾、供应链安全与伦理争议仍需长期攻坚。
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或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重构生产与生活的基础设施,而中国企业能否复制新能源汽车的逆袭之路,将取决于硬科技突破与生态构建的速度。
在2025年的今天,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已经突破了1335万大关,创下了历史新高。面对如此庞大的竞争群体,以及不断深化的高考改革趋势,考生和家长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全国已有29个省份完成了
就在刚刚,马斯克又整大活了!他带着脑机接口Neuralink团队,开了1小时发布会,整个过程亮点满满,全程高能。首先,Neuralink宣布,目前全球已经有七人植入了设备。通过「心灵感应」产品,他们重获跟物理世
近日,GoogleDeepMind正式发布首个可完全在机器人本地部署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isual-Language-Action,VLA)——GeminiRoboticsOn-Device。这也意味着,具身智能(EmbodiedAI)正在从依赖云端算力,迈入
AI时代,赚钱到底有多快?看看这个以色列老哥你就懂了。昨天,一笔看似“不起眼”的收购在硅谷刷屏:Wix用8000万美元,收下了本土AI编程公司Base44。在动辄上亿的一级市场,这个收购价格不算高。但背后的故事
创新不设限!2024新“智”慧全国AI数字创意大赛吸引百余组选手参赛
「AI教父」辛顿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丨字节豆包将于10月10日发布首款智能硬件丨小鹏P7新车将搭载大模型
抖音开启AI搜索功能灰度测试丨OpenAI CEO奥特曼:2024年无法实现AGI丨夸克APP上线“健康大模型”
比尔·盖茨第18次访华发表重要讲话 | AI正在疯狂污染中文互联网 | 微软与奔驰公司合作将ChatGPT接入车机
一周盘点丨微软 NewBing 升级 | ChatGPT大升级 | Adobe AI增加firefly智能调色功能
图灵奖获得者、Meta首席AI科学家杨立昆:当下的AI智商不如狗,不应将其视作对人类的威胁
Midjourney角色一致性命令 "cref "测评丨如何保持多个角色一致性
OpenAI反水队友放大招!Claude 3重磅发布:实测可基本平替GPT-4应用需求,AI直言点破中美AI技术差距
Sora技术报告逐字解读,遥遥领先?实测效果指数爆炸!
Win11迎接史诗级更新,为你的电脑植入AI大脑,微软终于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