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ICG工具箱 责编:网络 时间:2025-07-02 16:15:06
前有喊着“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的朱啸虎转身投了一个水下机器人,后有擎天柱前机器人团队负责人直言擎天柱“根本不适合在工厂使用”,称其会降低工作效率,场景需要更专注速度的专用机器人。甚至谷歌联合创始人也来补刀,“我可能是个异类,不太热衷人形机器人”。在他看来,不确定是否必须严格复制人类的手臂、双腿(甚至零轮子)的形态才能让机器人有效工作。
猎豹CEO傅盛则直接指出“崇拜心理和光环效应”,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火热的本质上是因为马斯克做了,所以一定不能落下。“人形并不一定是机器人的一种必要产品形态”傅盛说道。
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业内人士好像都在“用脚投票”,给专用机器人博一个“C位出道”的机会。
是人形机器人不够性感了,还是专用机器人“站起来了”?为何在人形机器人热潮下,不断涌现不同声音?实际上,放眼市场风向变化离不开“有用”一词。在资方眼中短期内看不到财务回报,长期没有清晰商业化路线支撑,很难画出一个投资成功的感叹号;产业方则从场景出发,不断推敲其是否真的有用,相比之下专用机器人在场景的工作效率则更具优势。
在具身研习社看来,需要明确的是,人形机器人只是具身智能的硬件构型之一,其最大优势为更符合人类生活的物理环境需求,理想状态下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确实是机器人的终极形态,但技术发展还需等待。从现阶段技术层面或场景需求来看,人形机器人只是解决方案之一,并不是唯一解。
简单来说,人形机器人固然性感,但并不代表其能包揽机器人产业的所有想象空间,专用机器人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同样值得期待。
毕竟让一个人形机器人去做水下清洁,也确实有几分诡异。
无论是专用机器人的“上桌”,还是围绕在人形机器人身上的争议,其本质都指向了“生产力”。这一点智源大会的圆桌论坛上已经输出业内表态,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银河通用创始人兼CTO王鹤、穹彻智能联合创始人卢策吾得出共识观点:能干活的具身智能才是未来。
从人形机器人来看,其争议点在于两大方面:理想和技术的鸿沟难填;人形是否为伪命题。
前者的核心在于,当下技术问题并非完全聚焦于模型路线或架构,而是部分根本性技术理论还尚未成熟。唯有底层逻辑站住脚,才能打通上层设计。目前业内技术还未收敛也佐证了这一事实,毕竟没有共识的前提在于“共识不存在”。
技术问题核心聚焦于“拆解人类意图”,人形机器人的进化和人类成长是相反的,借助大模型能力,人形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数百年的人类智慧结晶,成为各学科的博士级,但却学不会如何使用剃须刀等物品,因为这部分动作是人类下意识反应。“这类任务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能力要求极高,机器人必须像人一样,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动微调动作和力量。”卢策吾说道。这部分话题可以参考,人工智能领域的“莫拉维克悖论”。
除了技术仍需时间历练外,鸿沟的另一个问题点为蓝图过于丰满,且所有参与者的期待值太高。
一方面,在科幻电影的熏陶下,人形机器人承载的本就是“大叙事”,和专用机器人一眼能看清不同,社会各界对其抱有的期待值太高,以期能迎来“机器人干活”的美好生活,期待过高就容易造成落空;另一方面,部分参与者会迎合外界期待,无论是马斯克频频放狠话的机器人时代,还是其他企业通过demo视频或宣传片不断描绘蓝图,都在抬高外界期待,进而陷入死循环。
图片来源:网络
在技术迟迟未达到理想状态下,业内开始思考会不会一开始出发点就是错的,“人形”究竟是不是个伪命题?关于这个话题观点碰撞十分精彩,“支持派”认为“世界以人为尺”,每个工具都是为人类尺寸设计的,所以人形是嵌入世界的最佳形态,没有之一;“反对派”认为,人类发明了轮子、自动化流程等工具来提升效率,这时候再追求人形的机器人是背道而驰。
至此人形机器人的争议已浮出水面:暂时还干不了太多活,未来如何干很多活还需要摸索。
等待人形机器人成长之际,专用机器人“上来就能干活”的特性吸引了资方和产业方的目光。由此可见,当下的风向变化探讨的就是一个话题:“怎么用机器人”,这才有了上述精彩观点的博弈和产业界的深度思考。
实际上,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专用机器人,二者的本质都是充当“生产力”的作用,在物理世界中真正用起来。从场景需求来说,长成什么样并不重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我们需要的机器人。
专用机器人拿到的剧本和人形机器人恰好相反,其看起来没那么性感,但商业化路线却十分清晰。例如割草机器人、泳池清洁机器人这类产品,透过名字就能快速了解其应用方向,结合场景潜力又能精准计算出发展空间。
一个路线清晰、回报快的具身智能产品,资本很难不爱。
以“水下机器人”为例,作为具身智能产品的一种,其专为深海而生,主要用于水下勘探、维修等。从实际应用来看,水下环境会腐蚀逐渐老化的海下管道、海上平台等海洋基础设施,叠加气候变化、洋流变化带来的额外危害,需要水下机器人的高效监测能力维护基础设施。
据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运营现状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2年,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达110.2亿元,预计到2027年,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400亿元。
世航智能瞄准的就是该场景,通过大模型、算法的技术突破让水下机器人更智能,实现了水下机器人稳定、高速、全自由度作业,可在0米至1万米海洋作业,可应用于无人船舶、运输、清洗、资源勘测、基建维护等多个水下场景。
图片来源:世航智能
世航智能CEO陈晓博在和钛媒体对话时,总结了生产力的“机器人三定律”:1、要做人干不了或极其危险的事;2、要做人效率低的事儿(效率10倍以上);3、要做人成本高的事儿(成本一半以下)。满足一条是伪需求、两条可以做、三条才是强刚需。
技术攻关+商业路线清晰,为其商业化提供了基础。据了解,世航首款水下清洗机器人“虎鲸”已投入商用,今年实现收入同比翻倍,合作客户为中国华电科工集团等高可靠特种行业、航运公司、港口集团。
透过世航智能可见,在商业化清晰的专用机器人中,更重要的是在于解决“刚需”。傅盛也曾表示,从市场需求导向出发,专注于结构明确、需求刚性的“小场景”,可能会比盲目追求大而全的“通用机器人”更有商业化价值。
在他看来,专业的岗位上找到可以自动化的机会,就是很大的突破口。不少机器人初创公司聚焦于农业、运载、分拣等具体任务场景,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类似的专用机器人故事还发生在割草机器人身上,据美国研究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 统计,2021年,全球割草机市场规模已达到304亿美元,其中有70%源于家用,而割草机器人渗透率不足10%。
随着具身智能概念的演变,割草机器人也完成了再进化,融合了视觉感知技术等进一步开拓应用能力边界。科沃斯、追觅都在朝着该方向努力。
在具身研习社看来,现阶段,结构明确的细分领域解决真实痛点,远比追逐通用化概念更具商业可行性。这种聚焦垂直场景、打通”技术-需求-成本” 铁三角的发展模式,正为机器人产业开辟出一条务实高效的商业化新路径。
如果以“生产力”为角度来看,现阶段就能产生实际价值的专用机器人和仍需一段时间才能进入生产力时代的人形机器人,勾勒出一条机器人的“进化曲线”。
但二者并不是迭代关系而是共存关系。
“专用机器人有自己的事干,在两台专用机器人难以丝滑衔接工作时,确实需要一个通用的机器人来执行非标作业,最终组成无人化工厂。”某人形机器人研发人员对具身研习社表示。
当产业界在人形机器人的理想蓝图与专用机器人的务实路径间博弈时,二者的关系早已超越“非此即彼” 的替代逻辑,形成技术与场景互补的共生格局。
从技术底层看,人形机器人对运动控制、环境交互的探索,正推动具身智能在动力学模型、多模态感知等领域的突破,这些底层技术的进步,恰能为专用机器人的功能升级提供支撑;而专用机器人在细分场景中积累的工程经验、商业化验证,则为行业沉淀“如何让机器人有效干活” 的实践方法论,反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落地。
例如,割草机器人、扫地机器人通过视觉感知实现的精准路径规划,其环境建模技术亦能为人形机器人的家居场景交互提供参考。反之,人形机器人对“类人决策逻辑” 的探索,正在突破专用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适应性瓶颈。
这种共生关系在资本与产业端已现端倪:一方面,专用机器人凭借“即插即用” 的生产力属性,在农业、工业等场景快速收割订单;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虽暂处商业验证期,却在特斯拉等巨头持续押注底层技术中,为产业储备长期创新势能。
机器人产业的未来从来不是“形态之争”,专用机器人以“垂直场景攻坚” 夯实产业基本盘,人形机器人以 “通用智能探索” 拓展技术天花板,二者如同产业的 “左右脚”,在 “解决真实需求” 的共识下,共同踩出机器人时代的进阶节奏。
ChatGPT被指控容易泄露用户数据。因此如亚马逊和苹果,三星等数十家大公司正在限制其员工对OpenAI的ChatGPT的访问,表示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让他们面临数据泄露的风险。
智能抠图是美图设计室的一个重要功能,能够识别人像宠物、商品货物、图标印章。使主体与背景相分离,从而更好的进行下一步。
【AI奇点网2024年10月16日早报】本站每日播报AI业界最新资讯,触摸时代脉搏,掌握未来科技动向。事不宜迟,点击查看今日AI资讯早餐。
在2025年的今天,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已经突破了1335万大关,创下了历史新高。面对如此庞大的竞争群体,以及不断深化的高考改革趋势,考生和家长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全国已有29个省份完成了
不融资、不烧钱,9人干半年,卖出5.7亿,这可能是AI时代最狠的创业故事
对话清华大学张亚勤:智能体是大模型时代的APP
80后华人零融资创业:1/10人力营收规模超Scale AI,谷歌OpenAI大模型的“秘密武器”
美图如何使用智能抠图_美图智能抠图使用方法
MJ有哪些常用的操作指令
创新不设限!2024新“智”慧全国AI数字创意大赛吸引百余组选手参赛
苹果发布新一代iPad mini 7搭载「苹果AI」丨Adobe发布多款在线AI修图工具丨微软AI部门副总裁离职加盟OpenAI
「AI教父」辛顿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丨字节豆包将于10月10日发布首款智能硬件丨小鹏P7新车将搭载大模型
苹果高管:Mac是可以买到最好的AI电脑丨奥特曼:AI可能是最伟大的技术变革丨黄仁勋:AI不会完全取代人类工作
为了让Siri从「人工智障」变成「人工智能」,苹果黑科技交互项目Ferret-UI试图重新定义AI手机